6.在Eclipse中使用CVS
版本控制在团队开发中是必不可少的。CVS是优秀的开源版本控制软件,Eclipse本身就内置了对CVS的支持,只需简单配置,即可使用CVS。
首先我们要正确安装并配置好CVS服务器,通常Linux Server都自带CVS服务,不过命令行操作比较繁琐。Windows下也有简单易用的CVS服务器,这里我们推荐CVSNT,可以下载CVSNT 2.0.51a,安装并启动CVSNT:
然后切换到Repositories面板,添加一个Repository,命名为/cvs-java,CVSNT会提示是否初始化这个Repository,选择是:
然后在Advanced面板上选中“Pretend to be a Unix CVS version”:
然后,在Windows账户中为每一个开发人员添加用户名和口令。
现在,CVSNT的安装配置已经完成,下一步,启动Eclipse,我们可以使用原有的Hello工程,或者新建一个Project,然后选择菜单Window->Show View->Other,打开CVS->CVS Repositories:
然后点击按钮,添加一个Repository:
注意用户名和口令直接填Windows的用户名和口令,然后选中“Validate Connection on Finish”,点击Finish完成:
首先,我们要将一个现有的工程放到CVS服务器中,切换到Package Explorer,选中Hello工程,右键点击,选择Team->Share Project…:
使用刚才我们添加的Repository,继续,并将所有文件都添加到CVS中,最后Eclipse提示Commit:
填入一个简单的注释,确定,然后Eclipse会把整个工程提交到CVS服务器,可以在Package Explorer中看到图标发生了变化,Hello.java文件后面会有版本号1.1。在CVS Repositories面板中刷新,可以看到刚添加进来的工程:
在团队开发中,当创建了一个基本的工程并提交到CVS后,别的开发人员首先要Check Out这个工程到各自的本地计算机上,这里为了演示,首先我们在Package Explorer中删除Hello工程,然后打开CVS Repositories(如果没有看到Repository就按照上面的方法添加Repository),选择Hello工程,右键点击,选择Check Out As…:
作为一个Project签出,就可以在Package Explorer中看到签出的工程。
当对某些源文件作了修改后,需要提交更改到CVS服务器。选中更改的文件或工程,右键点击,选择Team->Commit…:
然后填入简单的注释,就可以提交到CVS服务器上了,可以看到源文件的版本号变成了1.2。
以上简单介绍了如何搭建CVS服务器以及在Eclipse中如何使用CVS,可以参考CVS手册以便了解Branch、Merge等更多功能的使用。
2007年12月13日星期四
[+/-] |
Eclipse快速上手指南 (4) 使用CVS |
[+/-] |
Eclipse快速上手指南 (3) 使用Ant |
5. 在Eclipse中使用Ant Ant是Java平台下非常棒的批处理命令执行程序,能非常方便地自动完成编译,测试,打包,部署等等一系列任务,大大提高开发效率。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开始使用Ant,那就要赶快开始学习使用,使自己的开发水平上一个新台阶。Eclipse中已经集成了Ant,我们可以直接在Eclipse中运行Ant。以前面建立的Hello工程为例,创建以下目录结构:
新建一个build.xml,放在工程根目录下。build.xml定义了Ant要执行的批处理命令。虽然Ant也可以使用其它文件名,但是遵循标准能更使开发更规范,同时易于与别人交流。
通常,src存放Java源文件,classes存放编译后的class文件,lib存放编译和运行用到的所有jar文件,web存放JSP等web文件,dist存放打包后的jar文件,doc存放API文档。
然后在根目录下创建build.xml文件,输入以下内容:
以上xml依次定义了init(初始化),compile(编译),test(测试),doc(生成文档),pack(打包)任务,可以作为模板。
选中Hello工程,然后选择“Project”,“Properties”,“Builders”,“New…”,选择“Ant Build”:
填入Name:Ant_Builder;Buildfile:build.xml;Base Directory:${workspace_loc:/Hello}(按“Browse Workspace”选择工程根目录),由于用到了junit.jar包,搜索Eclipse目录,找到junit.jar,把它复制到Hello/lib目录下,并添加到Ant的Classpath中:
然后在Builder面板中钩上Ant_Build,去掉Java Builder:
再次编译,即可在控制台看到Ant的输出:
Buildfile: F:\eclipse-projects\Hello\build.xml
init:
compile:
[mkdir] Created dir: F:\eclipse-projects\Hello\classes
[javac] Compiling 2 source files to F:\eclipse-projects\Hello\classes
test:
[mkdir] Created dir: F:\eclipse-projects\Hello\report
[junit] Running example.HelloTest
[junit] Tests run: 1, Failures: 0, Errors: 0, Time elapsed: 0.02 sec
pack:
[mkdir] Created dir: F:\eclipse-projects\Hello\dist
[jar] Building jar: F:\eclipse-projects\Hello\dist\hello.jar
doc:
[mkdir] Created dir: F:\eclipse-projects\Hello\doc
[javadoc] Generating Javadoc
[javadoc] Javadoc execution
[javadoc] Loading source files for package example...
[javadoc] Constructing Javadoc information...
[javadoc] Standard Doclet version 1.4.2_04
[javadoc] Building tree for all the packages and classes...
[javadoc] Building index for all the packages and classes...
[javadoc] Building index for all classes...
[javadoc] Generating F:\eclipse-projects\Hello\doc\stylesheet.css...
[javadoc] Note: Custom tags that could override future standard tags: @todo. To avoid potential overrides, use at least one period character (.) in custom tag names.
[javadoc] Note: Custom tags that were not seen: @todoBUILD SUCCESSFUL
Total time: 11 seconds
Ant依次执行初始化,编译,测试,打包,生成API文档一系列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将来开发J2EE项目时,还可加入部署等任务。并且,即使脱离了Eclipse环境,只要正确安装了Ant,配置好环境变量ANT_HOME=
[+/-] |
Eclipse快速上手指南 (2) 使用JUnit测试 |
4. 在Eclipse中使用JUnit 测试对于保证软件开发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元测试更是必不可少,JUnit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单元测试包,可以对一个/多个类的单个/多个方法测试,还可以将不同的TestCase组合成TestSuit,使测试任务自动化。Eclipse同样集成了JUnit,可以非常方便地编写TestCase。我们创建一个Java工程,添加一个example.Hello类,首先我们给Hello类添加一个abs()方法,作用是返回绝对值:下一步,我们准备对这个方法进行测试,确保功能正常。选中Hello.java,右键点击,选择New->JUnit Test Case: Eclipse会询问是否添加junit.jar包,确定后新建一个HelloTest类,用来测试Hello类。 选中setUp()和tearDown(),然后点击“Next”: 选择要测试的方法,我们选中abs(int)方法,完成后在HelloTest.java中输入:
JUnit会以以下顺序执行测试:(大致的代码)
try {
HelloTest test = new HelloTest(); // 建立测试类实例
test.setUp(); // 初始化测试环境
test.testAbs(); // 测试某个方法
test.tearDown(); // 清理资源}
catch…
setUp()是建立测试环境,这里创建一个Hello类的实例;tearDown()用于清理资源,如释放打开的文件等等。以test开头的方法被认为是测试方法,JUnit会依次执行testXxx()方法。在testAbs()方法中,我们对abs()的测试分别选择正数,负数和0,如果方法返回值与期待结果相同,则assertEquals不会产生异常。
如果有多个testXxx方法,JUnit会创建多个XxxTest实例,每次运行一个testXxx方法,setUp()和tearDown()会在testXxx前后被调用,因此,不要在一个testA()中依赖testB()。直接运行Run->Run As->JUnit Test,就可以看到JUnit测试结果:
绿色表示测试通过,只要有1个测试未通过,就会显示红色并列出未通过测试的方法。可以试图改变abs()的代码,故意返回错误的结果(比如return n+1;),然后再运行JUnit就会报告错误。
如果没有JUnit面板,选择Window->Show View->Other,打开JUnit的View:
JUnit通过单元测试,能在开发阶段就找出许多Bug,并且,多个Test Case可以组合成Test Suite,让整个测试自动完成,尤其适合于XP方法。每增加一个小的新功能或者对代码进行了小的修改,就立刻运行一遍Test Suite,确保新增和修改的代码不会破坏原有的功能,大大增强软件的可维护性,避免代码逐渐“腐烂”。
[+/-] |
Eclipse快速上手指南 (1) 安装和配置 |
Eclipse快速上手指南 (1) 安装和配置
Eclipse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开源IDE,非常适合Java开发,由于支持插件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的欢迎。最新的Eclipse 3.0不但界面作了很大的增强,而且增加了代码折叠等众多优秀功能,速度也有明显的提升。配合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插件,完全可以满足从企业级Java应用到手机终端Java游戏的开发。本文将带您手把手步入Eclipse的广阔天地,详细介绍在Eclipse下如何开发普通Java程序,Web应用,J2EE应用,手机Java程序,以及如何进行单元测试,重构,配置CVS等详细内容。
我的开发环境是JDK1.4.2+Eclipse3.0+Windows XP SP2,如果你在其他平台上遇到任何问题,欢迎来信交流。
1. 安装JDK1.4
Eclipse是一个基于Java平台的开发环境,它本身也要运行在Java虚拟机上,还要使用JDK的编译器,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安装JDK。JDK1.4是目前最稳定的版本,同时也是Eclipse运行的必须条件。先从SUN的官方站点http://java.sun.com下载JDK1.4 Windows版,目前最新的是1.4.2_06,然后运行j2sdk-1_4_2_06-windows-i586-p.exe安装,你可以自行设定安装目录,我把它安装到D:\software\j2sdk1.4目录下。
接下来要配置环境变量,以便Java程序能找到已安装的JDK和其他配置信息。右键点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高级”,“环境变量”,就可以看到环境变量对话框:
上面是用户变量,只对当前用户有效,下面是系统变量,对所有用户都有效。如果你希望所有用户都能使用,就在系统变量下点击“新建”,填入: JAVA_HOME是JDK的安装目录,许多依赖JDK的开发环境都靠它来定位JDK,所以必须保证正确无误。
下一步,找到系统变量Path,点击“编辑”,在最后添上JDK的可执行文件的所在目录,即%JAVA_HOME%\bin,我的对应目录便是D:\software\j2sdk1.4\bin,附加到Path中即可,注意要以分号“;”隔开: 注意:如果系统安装了多个Java虚拟机(比如安装了Oracle 9i就有自带的JDK1.3),必须把JDK1.4的路径放在其他JVM的前面,否则Eclipse启动将报错。
最后一个系统变量是CLASSPATH,Java虚拟机会根据CLASSPATH的设定来搜索class文件所在目录,但这不是必需的,可以在运行Java程序时指定CLASSPATH,比如在Eclipse中运行写好的Java程序时,它会自动设定CLASSPATH,但是为了在控制台能方便地运行Java程序,我建议最好还是设置一个CLASSPATH,把它的值设为“.”,注意是一个点“.”代表当前目录。用惯了Windows的用户可能会以为Java虚拟机在搜索时会搜索当前目录,其实不会,这是UNIX中的习惯,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初学Java的朋友兴匆匆地照着书上写好了Hello,world程序,一运行却弹出java.lang.NoClassDefFoundError,其实就是没有设置好CLASSPATH,只要添加一个当前目录“.”就可以了。
2. 安装Eclipse 3.0
配置好JDK后,下一步便是安装Eclipse 3.0,可以从Eclipse的官方站点http://www.eclipse.org上下载,你会看到如下版本:
● Eclipse SDK● RCP Runtime Binary● RCP SDK● Platform Runtime Binary● Platform SDK● JDT Runtime Binary
Eclipse SDK包括了Eclipse开发环境,Java开发环境,Plug-in开发环境,所有源代码和文档,如果你需要所有的功能,可以下载这个版本。
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用Eclipse开发Java应用,而不是开发Eclipse插件或者研究Eclipse代码,那么下载一个Platform Runtime Binary再加上JDT Runtime Binary是最好的选择。
下载eclipse-platform-3.0-win32.zip和eclipse-JDT-3.0.zip后,将它们解压到同一个目录,勿需安装,直接找到目录下的eclipse.exe运行,出现启动画面: 稍等片刻,Eclipse界面就出来了。
如果遇到错误,启动失败,可以检查Eclipse目录下的log文件,我曾经遇到过XmlParser异常,仔细检查发现原来Path中还有一个Oracle的Java1.3版本的虚拟机,将它从Path中去掉后Eclipse启动正常。
3. 第一个Java程序
运行Eclipse,选择菜单“File”,“New”,“Project”,新建一个Java Project,我把它命名为HelloWorld,然后新建一个Java Class: 我把它命名为HelloWorld,并且填上Package为example,钩上“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点击“Finish”,Eclipse自动生成了代码框架,我们只需在main方法中填入: 默认设置下,Eclipse会自动在后台编译,我们只需保存,然后选择“Run”,“Run As”,“Java Application”,即可在Eclipse的控制台看到输出。
要调试Java程序也非常简单,Run菜单里包含了标准的调试命令,可以非常方便地在IDE环境下调试应用程序。
1.4版本支持:
选择菜单“Window”,“Preferences”,在对话框中找到“Java”,“Compiler”,“Compliance and Classfiles”,将编译选项改成1.4,就可以使用JDK1.4版的assert(断言)语法,使得测试更加方便:
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 |
JDK/java环境变量的设置 |
JDK/java环境变量的设置
1,安装JDk到其默认目录:C:\Program Files\Java\jdk1.5.0_05
2,右击我的电脑,选属性,高级,环境变量
3,在系统变量(S)栏点新建,出现新建系统变量对话框,在变量名(N)中填上JAVA_HOME
变量值:C:\Program Files\Java\jdk1.5.0_05
4,确定后在系统变量(S)栏再新建一个环境变量CLASSPATH变量值:.;%JAVA_HOME%\lib\dt.jar;%JAVA_HOME%\lib\tools.jar(开头的dot和;不能少)
5,确定后在系统变量(S)栏查找并选中变量为Path的选项,点编辑在变量值(V)的末尾添加:
JAVA_HOME%\bin 或者为值:C:\Program Files\Java\jdk1.5.0_05\bin
如果没有找到Path变量,自己新建一个!
如果你不想每次运行都要CMD到class所在目录然后执行java命令,可以把所有的class文件放到统一的目录组织下,然后将此目录也追加到classpath下。
测试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用记事本编辑后存为Test.java(文件名与类名相同)文件,打开命令行窗口,
cd到文件所在目录下:
javac Test.java //编译命令
java Test //执行程序
如果输出为:Hello World! OK,配置完毕,否则,重新检查。
[+/-] |
vi的使用 |
功能最强在的编辑器——vi
vi是所有UNIX系统都会提供的屏幕编辑器,它提供了一个视窗设备,通过它可以编辑文件。当然,对UNIX系统略有所知的人,或多或少都觉得vi超级难用,但vi是最基本的编辑器,所以希望读者能好好把它学起来,以后在UNIX世界里必将畅行无阻、游刃有余,因为其他几种文本处理器并非UNIX标准配备。说不定别人的Linux机器没安装joe或pico,如果您不会vi,那您可能就没辄了。vi的基本概念基本上vi可分为三种操作状态,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线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各模式的功能区分如下:
1. Comand mode: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或光标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e下,或者到Last line mode。
2. Insert mode:唯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做文字数据输入,按Esc等可回到Comand mode。
3. Last line mode:将储存文件或离开编辑器,也可设置编辑环境,如寻找字符串、列出行号等。不过可以把vi简化成两个模式,即是将Last line mode也算入Command mode,把vi分成Command 和Insert mode。
vi的基本操作
•进入vi
在系统提示符号输入vi及文件名称后,即可进入vi全屏幕编辑画面:
$ vi testfile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您进入vi之后是处于“Command mode”下,您要切换到Insert mode才能输入文字。初次用vi的用户都会想先用上下左右键移动光标,结果电脑一直叫,把自己气个半死,所以进入vi后,先不要乱动,转换入Insert后再说。
•切换至Insert mode编辑文件
在Command mode下按‘i’、‘a’或‘o’三键就可进入Insert mode。这时候您就可以开始输入文字了。
i: 插入,从目前光标所在之处插入所输入的文字。
a: 增加,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开始输入文字。
o: 插入新的一行,从行首开始输入文字。
•Insert的切换→Command mode,
按Esc键您目前处于Insert mode,您就只能一直打字。假如您发现打错字了,想用光标键往回移动,将该字删除,就要按ESC键转换回Command mode,再删除文字。
•离开vi及存文件
在Command mode下,可按冒号“:”键入入Last line mode,例如:
:w filename (输入“w filename”,将文章存入指定的文件名filename)
:wq (输入“wq”,因为进入之时已经指定文件名testfile,所以会写入testfile并离开vi)
:q! (输入“q!”,强制离开并放弃编辑的文件)
Command mode功能键列表
在介绍command mode指令的时后,指令后面加上“常用”字眼的功能键,表示比较常用的vi指令,请读者您一定要学会、记住。
(1)I、a、o切换进入Insert mode。[超级常用]
(2)移动光标
vi可以直接用键盘上的光标键来上下左右移动,但正规的vi是用小写英文字母h、j、k、l,分别控制光标左、下、上、右移一格。
按Ctrl+B:屏幕往后移动一页。[常用]
按Ctrl+F:屏幕往前移动一页。[常用]
按Ctrl+U:屏幕往后移动半页。
按Ctrl+D:屏幕往前移动半页。按 0 (数字零):移动文章的开头。[常用]
按 G:移动到文章的最后。[常用]
按 w:光标跳到下个word的开头。[常用]
按 e:光标跳到下个word的字尾。按 b:光标回到上个word的开头。按 $:移到光标所在行的行尾。[常用]
按 ^:移到该行第一个非空白的字符。
按 0:移到该行的开头位置。[常用]
按 #:移到该行的第#个位置,例:51、121。[常用]
(3)删除文字x:
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一个字符。[超常用]
#x:例如,6x 表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6个字符。[常用]
X:大字的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一个字符。
#X:例如,20X 表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20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所在行。[超常用]
#dd:例如,6dd表删除从光标所在的该行往下数6行之文字。[常用]
(4)复制
yw:将光标所在处到字尾的字符复制到缓冲区中。(想在和#x、#X的功能相反)
p:将缓冲区内的字符粘贴到光标所在位置(指令‘yw’与‘p必须搭配使用)。
yy:复制光标所在行。[超常用]
p:复制单行到您想粘贴之处。(指令‘yy’与‘p’必须搭配使用)
#yy:如:6yy表示拷贝从光标所在的该行往下数6行之文字。[常用]
p:复制多行到您想粘贴之处。(指令‘#yy’与‘p’必须搭配使用)
“ayy:将复制行放入buffer a, vi提供buffer功能,可将常用的数据存在buffer
“ap:将放在buffer a的数据粘贴。
“b3yy:将三行数据存入buffer b。
“b3p:将存在buffer b的资料粘贴
(5)取代
r: 取代光标所在处的字符:[常用]
R:取代字符直到按Esc为止。
(6)复原(undo)上一个指令
u:假如您误操作一个指令,可以马上按u,回复到上一个操作。[超常用]
.: .可以重复执行上一次的指令。
(7)更改
cw:更改光标所在处的字到字尾$处。
c#w:例如,c3w代表更改3个字。
(8)跳至指定行
Ctrl+G:列出光标所在行的行号。
#G:例如,15G,表示移动光标至文章的第15行行首。[常用]
Last line mode下指令简介读者您要使用Last line mode之前,请记得先按Esc键确定您已经处于Command mode下后,再按冒号“:”或“/”或“?”三键的其中一键进入Last line mode。1.列出行号
set nu: 输入“set nu”后,会在文章的每一行前面列出行号。
2.跳到文章的某一行
#:井号代表一个数字,在Last line mode提示符号“:”前输入数字,再按Enter就会跳到该行了,如:15[Enter]就会跳到文章的第15行。[常用]
3.寻找字符串
/关键字:先按/,再输入您想寻找的字,如果第一次找的关键字不是您相尽可能的,可以一直按n会往下寻找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关键字:先按?,再输入您想寻找的字,如果第一次找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按n会往前寻找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4.取代字符串
1,$s/string/replae/g:在last line mode输入“1,$s/string/replace/g”会将全文的string字符串取代为replace字符串,其中1,$s就是指搜寻区间为文章从头至尾的意思,g则是表示全部取代不必确认。
%s/string/replace/c:同样会将全文的string字符串取代为replace字符串,和上面指令不同的地方是,%s和1,$s是相同的功能,c则是表示要替代之前必须再次确认是否取代。1,20s/string/replace/g:将1至20行间的string替代为relpace字符串。
5.存文件
w:在last line mode提示符号“:”前按w即可将文件存起来。[超常用]
#,# w filename:如果您想摘取文章的某一段,存成另一个文件,可用这个指令#代表行号,例如30,50 w nice,将您正在编辑文章的第30~50行存成nice这个文件。
6.离开
q:按q就离开,有时如果无法离开vi,可搭配“!:强置离开vi,如“q!”
qw:一般建议离开时,搭配w一起使用,如此离开时还可存文件。[常用]
作者Blog:http://blog.csdn.net/zhangweijie/
2007年10月10日星期三
[+/-] |
批处理手把手编写教程 |
本文转载自『异次元の世界』http://www.x-force.cn/article.asp?id=63
批处理的介绍
扩展名是bat(在nt/2000/xp/2003下也可以是cmd)的文件就是批处理文件。
首先批处理文件是一个文本文件,这个文件的每一行都是一条DOS命令(大部分时候就好象我们在DOS提示符下执行的命令行一样),你可以使用DOS下的Edit或者Windows的记事本(notepad)等任何文本文件编辑工具创建和修改批处理文件。
其次,批处理文件是一种简单的程序,可以通过条件语句(if)和流程控制语句(goto)来控制命令运行的流程,在批处理中也可以使用循环语句(for)来循环执行一条命令。当然,批处理文件的编程能力与C语言等编程语句比起来是十分有限的,也是十分不规范的。批处理的程序语句就是一条条的DOS命令(包括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而批处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你所使用的命令。
第三,每个编写好的批处理文件都相当于一个DOS的外部命令,你可以把它所在的目录放到你的DOS搜索路径(path)中来使得它可以在任意位置运行。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在硬盘上建立一个bat或者batch目录(例如C:\BATCH),然后将所有你编写的批处理文件放到该目录中,这样只要在path中设置上c:\batch,你就可以在任意位置运行所有你编写的批处理程序。
第四,在DOS和Win9x/Me系统下,C:盘根目录下的AUTOEXEC.BAT批处理文件是自动运行批处理文件,每次系统启动时会自动运行该文件,你可以将系统每次启动时都要运行的命令放入该文件中,例如设置搜索路径,调入鼠标驱动和磁盘缓存,设置系统环境变量等。下面是一个运行于Windows 98下的autoexec.bat的示例:@ECHO OFFPATH C:\WINDOWS;C:\WINDOWS\COMMAND;C:\UCDOS;C:\DOSTools;C:\SYSTOOLS;C:\WINTOOLS;C:\BATCHLH SMARTDRV.EXE /XLH DOSKEY.COM /InsertLH CTMOUSE.EXESET TEMP=D:\TEMPSET TMP=D:\TEMP
批处理的作用简单的说,批处理的作用就是自动的连续执行多条命令。
这里先讲一个最简单的应用:在启动wps软件时,每次都必须执行(>前面内容表示DOS提示符): C:\>cd wps C:\WPS>spdosC:\WPS>py C:\WPS>wbx C:\WPS>wps 如果每次用WPS之前都这样执行一遍,您是不是觉得很麻烦呢?
好了,用批处理,就可以实现将这些麻烦的操作简单化,首先我们编写一个runwps.bat批处理文件,内容如下:@echo offc:cd\wpsspdospywbxwpscd\
以后,我们每次进入wps,只需要运行runwps这个批处理文件即可。
常用命令
echo、@、call、pause、rem(小技巧:用::代替rem)是批处理文件最常用的几个命令,我们就从他们开始学起。 echo 表示显示此命令后的字符 echo off 表示在此语句后所有运行的命令都不显示命令行本身 @与echo off相象,但它是加在每个命令行的最前面,表示运行时不显示这一行的命令行(只能影响当前行)。 call 调用另一个批处理文件(如果不用call而直接调用别的批处理文件,那么执行完那个批处理文件后将无法返回当前文件并执行当前文件的后续命令)。 pause 运行此句会暂停批处理的执行并在屏幕上显示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的提示,等待用户按任意键后继续 rem 表示此命令后的字符为解释行(注释),不执行,只是给自己今后参考用的(相当于程序中的注释)。
例1:用edit编辑a.bat文件,输入下列内容后存盘为c:\a.bat,执行该批处理文件后可实现:将根目录中所有文件写入 a.txt中,启动UCDOS,进入WPS等功能。
批处理文件的内容为: 命令注释:
@echo off 不显示后续命令行及当前命令行
dir c:\*.* >a.txt 将c盘文件列表写入a.txt
call c:\ucdos\ucdos.bat 调用ucdos
echo 你好 显示"你好"
pause 暂停,等待按键继续
rem 准备运行wps 注释:准备运行wps
cd ucdos 进入ucdos目录
wps 运行wps
批处理文件的参数
批处理文件还可以像C语言的函数一样使用参数(相当于DOS命令的命令行参数),这需要用到一个参数表示符“%”。
%[1-9]表示参数,参数是指在运行批处理文件时在文件名后加的以空格(或者Tab)分隔的字符串。变量可以从%0到%9,%0表示批处理命令本身,其它参数字符串用%1到%9顺序表示。
例2:C:根目录下有一批处理文件名为f.bat,内容为:@echo offformat %1
如果执行C:\>f a:那么在执行f.bat时,%1就表示a:,这样format %1就相当于format a:,于是上面的命令运行时实际执行的是format a:
例3:C:根目录下一批处理文件名为t.bat,内容为:@echo offtype %1 type %2
那么运行C:\>t a.txt b.txt %1 : 表示a.txt%2 : 表示b.txt于是上面的命令将顺序地显示a.txt和b.txt文件的内容。
特殊命令
if goto choice for是批处理文件中比较高级的命令,如果这几个你用得很熟练,你就是批处理文件的专家啦。
一、if 是条件语句,用来判断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从而决定执行不同的命令。 有三种格式:
1、if [not] "参数" == "字符串" 待执行的命令
参数如果等于(not表示不等,下同)指定的字符串,则条件成立,运行命令,否则运行下一句。
例:if "%1"=="a" format a:
2、if [not] exist [路径\]文件名 待执行的命令 如果有指定的文件,则条件成立,运行命令,否则运行下一句。
如: if exist c:\config.sys type c:\config.sys 表示如果存在c:\config.sys文件,则显示它的内容。
3、if errorlevel <数字> 待执行的命令
很多DOS程序在运行结束后会返回一个数字值用来表示程序运行的结果(或者状态),通过if errorlevel命令可以判断程序的返回值,根据不同的返回值来决定执行不同的命令(返回值必须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返回值等于指定的数字,则条件成立,运行命令,否则运行下一句。
如if errorlevel 2 goto x2
二、goto 批处理文件运行到这里将跳到goto所指定的标号(标号即label,标号用:后跟标准字符串来定义)处,goto语句一般与if配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条件来执行不同的命令组。
如:goto end
:end echo this is the end
标号用“:字符串”来定义,标号所在行不被执行。
三、choice 使用此命令可以让用户输入一个字符(用于选择),从而根据用户的选择返回不同的errorlevel,然后于if errorlevel配合,根据用户的选择运行不同的命令。
注意:choice命令为DOS或者Windows系统提供的外部命令,不同版本的choice命令语法会稍有不同,请用choice /?查看用法。
choice的命令语法(该语法为Windows 2003中choice命令的语法,其它版本的choice的命令语法与此大同小异):
CHOICE [/C choices] [/N] [/CS] [/T timeout /D choice] [/M text]
描述: 该工具允许用户从选择列表选择一个项目并返回所选项目的索引。
参数列表: /C choices 指定要创建的选项列表。默认列表是 "YN"。 /N 在提示符中隐藏选项列表。提示前面的消息得到显示, 选项依旧处于启用状态。 /CS 允许选择分大小写的选项。在默认情况下,这个工具 是不分大小写的。 /T timeout 做出默认选择之前,暂停的秒数。可接受的值是从 0 到 9999。如果指定了 0,就不会有暂停,默认选项 会得到选择。 /D choice 在 nnnn 秒之后指定默认选项。字符必须在用 /C 选 项指定的一组选择中; 同时,必须用 /T 指定 nnnn。 /M text 指定提示之前要显示的消息。如果没有指定,工具只 显示提示。 /? 显示帮助消息。
注意: ERRORLEVEL 环境变量被设置为从选择集选择的键索引。列出的第一个选 择返回 1,第二个选择返回 2,等等。如果用户按的键不是有效的选择, 该工具会发出警告响声。如果该工具检测到错误状态,它会返回 255 的 ERRORLEVEL 值。如果用户按 Ctrl+Break 或 Ctrl+C 键,该工具会返回 0 的 ERRORLEVEL 值。在一个批程序中使用 ERRORLEVEL 参数时,将参数降 序排列。
示例: CHOICE /? CHOICE /C YNC /M "确认请按 Y,否请按 N,或者取消请按 C。" CHOICE /T 10 /C ync /CS /D y CHOICE /C ab /M "选项 1 请选择 a,选项 2 请选择 b。" CHOICE /C ab /N /M "选项 1 请选择 a,选项 2 请选择 b。" 如果我运行命令:CHOICE /C YNC /M "确认请按 Y,否请按 N,或者取消请按 C。"屏幕上会显示:确认请按 Y,否请按 N,或者取消请按 C。 [Y,N,C]? 例:test.bat的内容如下(注意,用if errorlevel判断返回值时,要按返回值从高到低排列): @echo off choice /C dme /M "defrag,mem,end"if errorlevel 3 goto endif errorlevel 2 goto mem if errotlevel 1 goto defrag
:defrag c:\dos\defrag goto end
:mem mem goto end
:end echo good bye
此批处理运行后,将显示“defrag,mem,end[D,M,E]?” ,用户可选择d m e ,然后if语句根据用户的选择作出判断,d表示执行标号为defrag的程序段,m表示执行标号为mem的程序段,e表示执行标号为end的程序段,每个程序段最后都以goto end将程序跳到end标号处,然后程序将显示good bye,批处理运行结束。
四、for 循环命令,只要条件符合,它将多次执行同一命令。
语法:对一组文件中的每一个文件执行某个特定命令。
FOR %%variable IN (set) DO command [command-parameters]
%%variable 指定一个单一字母可替换的参数。 (set) 指定一个或一组文件。可以使用通配符。 command 指定对每个文件执行的命令。 command-parameters 为特定命令指定参数或命令行开关。
例如一个批处理文件中有一行: for %%c in (*.bat *.txt) do type %%c
则该命令行会显示当前目录下所有以bat和txt为扩展名的文件的内容。
批处理示例
1. IF-EXIST
1)首先用记事本在C:\建立一个test1.bat批处理文件,文件内容如下: @echo off IF EXIST \AUTOEXEC.BAT TYPE \AUTOEXEC.BAT IF NOT EXIST \AUTOEXEC.BAT ECHO \AUTOEXEC.BAT does not exist
然后运行它:C:\>TEST1.BAT
如果C:\存在AUTOEXEC.BAT文件,那么它的内容就会被显示出来,如果不存在,批处理就会提示你该文件不存在。
2)接着再建立一个test2.bat文件,内容如下: @ECHO OFF IF EXIST \%1 TYPE \%1 IF NOT EXIST \%1 ECHO \%1 does not exist
执行: C:\>TEST2 AUTOEXEC.BAT 该命令运行结果同上。
说明: (1) IF EXIST 是用来测试文件是否存在的,格式为 IF EXIST [路径+文件名] 命令 (2) test2.bat文件中的%1是参数,DOS允许传递9个批参数信息给批处理文件,分别为%1~%9(%0表示test2命令本身) ,这有点象编程中的实参和形参的关系,%1是形参,AUTOEXEC.BAT是实参。
3) 更进一步的,建立一个名为TEST3.BAT的文件,内容如下: @echo offIF "%1" == "A" ECHO XIAO IF "%2" == "B" ECHO TIAN IF "%3" == "C" ECHO XIN
如果运行:C:\>TEST3 A B C 屏幕上会显示:XIAOTIANXIN
如果运行:C:\>TEST3 A B 屏幕上会显示XIAOTIAN
在这个命令执行过程中,DOS会将一个空字符串指定给参数%3。
2、IF-ERRORLEVEL
建立TEST4.BAT,内容如下:@ECHO OFF XCOPY C:\AUTOEXEC.BAT D:IF ERRORLEVEL 1 ECHO 文件拷贝失败 IF ERRORLEVEL 0 ECHO 成功拷贝文件
然后执行文件:C:\>TEST4
如果文件拷贝成功,屏幕就会显示“成功拷贝文件”,否则就会显示“文件拷贝失败”。
IF ERRORLEVEL 是用来测试它的上一个DOS命令的返回值的,注意只是上一个命令的返回值,而且返回值必须依照从大到小次序顺序判断。因此下面的批处理文件是错误的:@ECHO OFF XCOPY C:\AUTOEXEC.BAT D:\ IF ERRORLEVEL 0 ECHO 成功拷贝文件 IF ERRORLEVEL 1 ECHO 未找到拷贝文件 IF ERRORLEVEL 2 ECHO 用户通过ctrl-c中止拷贝操作 IF ERRORLEVEL 3 ECHO 预置错误阻止文件拷贝操作 IF ERRORLEVEL 4 ECHO 拷贝过程中写盘错误
无论拷贝是否成功,后面的:
未找到拷贝文件 用户通过ctrl-c中止拷贝操作 预置错误阻止文件拷贝操作 拷贝过程中写盘错误都将显示出来。
以下就是几个常用命令的返回值及其代表的意义: backup 0 备份成功 1 未找到备份文件 2 文件共享冲突阻止备份完成 3 用户用ctrl-c中止备份 4 由于致命的错误使备份操作中止
diskcomp 0 盘比较相同 1 盘比较不同 2 用户通过ctrl-c中止比较操作 3 由于致命的错误使比较操作中止 4 预置错误中止比较
diskcopy 0 盘拷贝操作成功 1 非致命盘读/写错 2 用户通过ctrl-c结束拷贝操作 3 因致命的处理错误使盘拷贝中止 4 预置错误阻止拷贝操作
format 0 格式化成功 3 用户通过ctrl-c中止格式化处理 4 因致命的处理错误使格式化中止 5 在提示“proceed with format(y/n)?”下用户键入n结束
xcopy 0 成功拷贝文件 1 未找到拷贝文件 2 用户通过ctrl-c中止拷贝操作 4 预置错误阻止文件拷贝操作 5 拷贝过程中写盘错误
3、IF STRING1 == STRING2
建立TEST5.BAT,文件内容如下: @echo off IF "%1" == "A" FORMAT A:
执行: C:\>TEST5 A 屏幕上就出现是否将A:盘格式化的内容。
注意:为了防止参数为空的情况,一般会将字符串用双引号(或者其它符号,注意不能使用保留符号)括起来。如:if [%1]==[A] 或者 if %1*==A*
5、GOTO
建立TEST6.BAT,文件内容如下: @ECHO OFF IF EXIST C:\AUTOEXEC.BAT GOTO _COPY GOTO _DONE:_COPY COPY C:\AUTOEXEC.BAT D:\ :_DONE
注意: (1) 标号前是ASCII字符的冒号":",冒号与标号之间不能有空格。 (2) 标号的命名规则与文件名的命名规则相同。(3) DOS支持最长八位字符的标号,当无法区别两个标号时,将跳转至最近的一个标号。
6、FOR
建立C:\TEST7.BAT,文件内容如下: @ECHO OFF FOR %%C IN (*.BAT *.TXT *.SYS) DO TYPE %%C
运行: C:>TEST7
执行以后,屏幕上会将C:盘根目录下所有以BAT、TXT、SYS为扩展名的文件内容显示出来(不包括隐藏文件)。